您现在的位置:普通话学习网 > 信息资讯栏目 > 普通话新闻中心 > 正文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语言规划的思考

来源:普通话学习网    时间:2006-03-22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于虹

摘要:语言文字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思维中的工具地位和信息、文化中的载体地位,使其在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实施规划,在现代社会,语言规划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语言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语言规划作为一个基础性环节,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创造基础条件,对此应有客观、清醒的认识。语言规划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并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作为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内容,要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法、科学、民主执政的途径和方式,以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的进展。本文拟从现代国家语言规划的特征和内容、从语言使用基本国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依法、科学、民主推进语言规划几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语言文字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基本的沟通、维系作用,是一个民族的印记和构建文明的基本元素,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历史演进的组成部分。以汉语汉字为标志的中国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是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好语言文字在协调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如何使其健康发展,作为新世纪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独放异彩,如何使其在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维护祖国统一、凝聚中华民族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等等,应该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抓紧落实。语言规划在新世纪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把握现代国家语言规划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在现代,语言文字不仅限于在一定地域、一定民族之间充当交际工具和文化、信息载体,还要充当跨地域、超民族之间沟通的主要手段,随着教育的普及、经贸的发展、交通通信的便捷,语言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有人断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据专家统计,计算机信息处理85%以上处理的是语言文字信息。在这个时代,语言文字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关注不仅限于对一种工具或载体的依赖,还包含着寻求民族的认同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一种精神寄托。对此乌克兰作家协会秘书帕夫雷奇科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的方法,它还是一种哲学意象、隐喻和阐述思维的系统。但凡语言消失的地方,人们都会感到民族结构和民族精神也不复存在了。语言的消亡就是该语言民族的消亡,尽力挽救我们正在使用的乌克兰语,就是在尽力挽救民族的记忆和民族的未来。”为此,很多国家的政府或社会团体、权威机构或通过制定和贯彻法律、政策、标准,或通过学校教育、媒体示范、社会习惯约束等,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干预、管理。这些行为的统称为“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在我国也称为语文建设。

(一)从本质上说,语言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规定关系国家发展的国民教育、国家政府事务、出版和其他公共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的使用,这是对语言文字社会文化和政治地位的规划,称为地位规划。其二主要是文字系统的确立、改革和音系、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制定等,是对语言文字自身规范和健康发展的规划,称为本体规划。语言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当一种语言文字被确定为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文字后,人们就会更多地关注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化,以保证其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而一种语言文字的规范能得到大众、特别是对社会有影响的阶层认同,就容易获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二)进行语言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人际、人机沟通中的语言文字障碍,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提高交际效率,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语言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多民族国家还包括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我国的语言规划是多目标的,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相关政策的研究和调整,包括语言文字的选择和其地位的确定;二是各项应用规范、标准的研制;三是政策、规范、标准的推行、落实。
(三)实践中的语言规划只能尽力接近一定的理想目标,它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自身的完善、自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价值的体现主要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要适时调整。因此,语言规划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面向未来、服务当今的特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规划的主要成效表现在:(1)对汉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确定了语文教学、新闻出版、信息处理的字量和字形标准,对部分地名生僻字进行了更改,淘汰了计量单位旧译名用字,大大降低汉字的繁难度,提高了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形成了现行规范汉字体系,并在教育、出版、公共事务等领域广为推广,为扫除文盲、提高汉字教学效益、方便汉字的社会应用特别是信息处理提供了基础条件。(2)确定了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普及普通话,使普通话基本成为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交际的通用语言,为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极大提高了国民的语文素质。(3)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提供了汉字的注音工具和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4)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或改革了文字,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发展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和信息处理。(5)通过《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等,以法律形式将语言地位规划的内容确定下来,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等基本的语文政策,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二、从语言文字使用国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认识我国的语言规划

2004年12月2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了历时5年完成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部分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比例,全国为53.06%,城镇为66.03%,乡村为45.06%;各方言区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比例,官话区(地域在华北、东北、山东、中原、西北、西南)比例为49.92%,其中山西省41.81%,河南省42.11%,吴语区(地域在上海、苏南、浙江)的比例达到69.40%。

上述统计数字反映了我国语言文字使用的一些基本情况,也部分揭示了我国语言规划的得失和今后的方向:(一)我国语言应用状况城镇和乡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既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美国学者乔纳森•普尔通过研究论证:“语言的统一性是经济发展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是语言统一性的充分的但不是必要的条件。没有(或甚至有)语言的同化,经济增长可能不会发生,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确实发生了,那么语言的统一(首先是通过语言的学习,然后是通过语言转用)也将接踵而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程度也低于东部地区,表明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语言文字的统一、规范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中西部地区要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普及这一基础环节。(二)我国通用语言的普及程度远不能满足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还有近47%的人不能用普通话交际,这将极大限制他们自由流动,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和就业领域谋生、发展,也影响他们参与、管理社会事业。另据国家语委和国家民委近两年联合组织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情况调查显示,云南和贵州各有约700万少数民族人口、新疆和西藏各有70%左右的农牧民不能使用汉语交际,不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共享汉语文传输的信息,交际障碍造成的封闭使他们远离现代化的福荫。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着眼于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语言规划地位重要、任务相当艰巨——“台独”分裂势力把岛内和大陆相同的闽南方言确定为“台语”,并研制记录所谓“台语”的文字符号,公布“通用拼音”抵制汉语拼音在岛内的使用,在语言文字政策方面实施“去中国化”,妄图从语言文字使用方面逐步割断两岸的同宗同源关系,这是文化“台独”的重要步骤。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步伐,做好自身的本体规划,以此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感召力,从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增强民族认同感,这是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经济的全球化已经带来世界范围的信息、技术、文化的跨国交流,强势经济造成了强势语言文字在世界范围的流通,最突出的是英语在世界语言教学、经贸活动和互联网中占据绝对优势,英语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也随着英语的普及而逐步渗透,形成了日益明显的英语霸权。许多民族都面临着在世界舞台上丧失母语的话语权、不得不依附强势语言文字,从而使民族文化被弱化的危机。因此,保证中国语言文字在新世纪继续丰富发展,对保持中华文化鲜明的特征、个性,从而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至关重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确定了根本指针。语言文字关系到社会各领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每个人,与社会的协调运转、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逐步缩小城乡和不同地域间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的差别,消除语言和方言隔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际平台。以人为本,就要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权利,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相关服务,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创设良好的沟通交际的外部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作为社会发展一项重要指标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健康发展,使社会语文生活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层面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不考虑国家语言规划未来的发展。首先,当前语言和方言歧异造成的交际障碍还相当严重,是语言应用中的突出矛盾,克服交际障碍,实现语言的通用化,是国家进行语言规划应该优先考虑的。其次,国家要按照宪法的规定,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实施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进行多语言规划。第三,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需要,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第四,着眼于中国大国地位的上升,逐步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化,增强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三、关于依法、科学、民主推进语言规划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语言规划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业的一项内容,应该按照《决定》的要求,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要求,依法、科学、民主推进,要坚持以往成功的经验,同时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一)依法推进。就是要贯彻落实法律相关要求,保证语言地位规划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该成为国家机关公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汉语文出版物、广播、电影、电视、公共场所的基本用语用字。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保证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按照法律的规定在上述领域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人民群众的语言文字权力,向他们提供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机会,净化社会语言文字环境。“十一五”期间,应该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法规体系,形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主体,其他领域涉及语言文字应用的法律法规,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地方法规、规章共同组成的法规基本框架,并逐步完善执法机制。

(二)科学推进。就是要尊重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因势利导,进行积极的语言规划。首先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搞好本体规划。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复杂,而且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需要很好研究、挖掘,这是做好语言规划的基础。比如:普通话的细化的标准,规范汉字的标准,信息处理中汉语的词处理问题、机器翻译问题,等等,都是关系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和普及的效度的重大课题;如何单项或综合测评不同层次受教育者、一些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工作手段的从业者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建立汉语标准化测评体系、从而更准确考查评估语文水平的现实需要。其次,要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学术的手段,规范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语言文字的应用牵涉到各行各业、每个人,国家语言规划中运用法律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行政行为和社会公共行为,具体包括国家机关、学校、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屏幕、公共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和说明、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公共服务行为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用语用字,而不是通用语言文字的个人使用,对个人使用语言文字只作引导,不予干涉。语言文字使用的面广量大,贯彻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管理格局。对于“台独”分裂势力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去中国化”,对于当前中文使用中出现的夹杂外文过多、过滥的现象,要加强跟踪研究,以学术研究的成果减弱其消极影响,并为国家政策的出台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民主推进。就是要营造语言文字和谐发展的有利氛围。首先要贯彻语言平等的法律精神,不歧视、削弱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尊重它们的地位和价值,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要更加重视采取措施保护民族语言。支持发展民族语言教学、出版、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但同时也要真正从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为他们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方便。第二,要坚持语文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推行国家通用语言,另一方面不轻视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允许方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学习借鉴外国文明成果,方便对外交流,鼓励、提倡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使用外国语言文字,但同时也主张并严格要求青少年首先要学好中国语言文字,在此基础上拓展掌握其他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也要配合经济、文化交流,积极拓展汉语国际化的空间,扩大对外汉语教学,增强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出版、文化交流。第三,坚持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监督机制。语言文字的应用与使用者的受教育水平有关,也受经济、文化和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影响,因此,要想方设法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使国家语言规划的内容深入人心,形成社会自律意识。发挥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逐步建立社会语文应用的长效监督、反馈机制,对其中热点问题、新的现象要采取讨论协商的办法,允许争鸣,并允许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在运用中逐步明确相关认识。

总之,我国的语言规划任务还相当繁重,需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需要各有关部门协同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广泛参与,目前我国语言规划的基础仍十分薄弱,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可以预见,有社会需求的强大动力,有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教育、媒体、通信、交通等发展的提供的有力支持,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我国的语言规划一定会在新世纪得到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