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最近有一条消息说,祖国大陆为台湾打造的巨轮“中华和平”号下水,连战夫人到场祝贺,引了一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引得很应景。然而,在上海一家媒体的报道中,这句唐诗却或了“连战夫人自己精心拟就”的“原创”,还堂皇地上了大标题,贻笑大方。这样的失误,让人怀疑编辑们可能是极少翻检古典诗词,连这样并不生僻的唐诗也未曾谋面过。
在与台湾知识分子接触后,不少大陆知识分子感慨和惭愧:台湾同胞言谈中常常“孔孟庄老”、“之乎者也”地引经据典,这在他们视其为常识,而原本应该张口即来的我们却很陌生,先圣先贤的经典塑造出了不失传统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大陆知识分子的“传统味”却已经淡而又淡了。
于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和发扬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清晰的文化身份,如何在国人中传承国学,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思考的问题。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正是这方面的努力。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将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在全球传播汉语文化。
你离国学有多远
新浪网和中青在线等网站近日联合举办了“作为中国人,你离国学有多远”为主题的大型调查,一万两干多网民参加了此次调查。
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国学在当代遭遇了严重危机,应该采取措施弘扬传统文化。其中,认为国学在当代中国发展危机重重的占到了65.64%,认为完全没有危机、很兴盛的只占1.47%。在继承发扬国学传统的地区差异性调查中,有43.74%的人认为台湾在继承发扬国学传统方面做得比较好,认为祖国大陆做得比较好的只占11.39%,而认为“都不怎么好”的占到了20.4%,认为“都很好”的仅占0.96%。
而在“您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中,答案有些令人吃晾:有69.65%的人选择了“自学”,占据被调查人数的第一位,而占据第二位的“学校教育”选择的人有51.42%,而仅有17 .46%的被调查人将“家庭教育”选为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徐友渔认为,近70%的人靠自学来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个很有趣的答案,它反映了中国教育目前的现实,但这种情况一下子也扭转不过来。“这种学习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学校的教育功能必须加强,有了名师的指点肯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学所涉及的内容。”
在“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的”调查中,高达84.14%的人认为应该增加小学、中学、大学的国学必修课程,“整理出版经典的中华古籍,价格优惠让人人买得起”的支持率也达62.09%,此外,高考应设立国学修养综合试卷、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大力推广“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定期搞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华国学知识”大赛等建议也获得了30%以上的支持率。
徐友渔认为,目前的国学状态确实可以用“危机”来形容。“国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遭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的发展实际上还是比较好的,这一点我和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意见是不同的。但到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内地对国学的某些内容就开始否定了,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国学的内容。”他介绍说,他在和一些台湾的学者交流的时候,感觉两地学者的国学根底差别是很大的。他表示赞成在中小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国学大师在这里起步
但令人欣喜的是,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学内容还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多接触这类知识。在“如果有人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班,您或者您的孩子会去听吗”的问题中,选择“可能会”和“我们都会去”的分别占到了37.01%和36.47%,而表示“自己不去会让孩子去”只占到6.7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吸引力,人们不喜欢了,而是现在很多老百姓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学习国学的机会不多。其实传统文化中很有魅力的东西没有机会展示给大家,不被人们所了解。”他认为,国学的重振与传承,再也不能停留在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形上了。
2005年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宣布成立国学院,承担国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招收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学员。并聘请81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担任院长。
纪宝成介绍,人大国学院将培养学贯中西的国学研究者,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又掌握现代知识体系,使国学文脉得以继续,精神获得传承。他们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将能承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的国学研究和教学或其他相关实际工作,社会上这种人才可以说太少了。中国过去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虽然学术的整体性不如西方,但其学术的底蕴和文化的魅力恰恰在此。中国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学术制度,将文史哲分裂开来,各学科壁垒森严,培养不出国学的大家来。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组建是培养国家缺乏的国学方面的人才,是站在当代世界的时空范围来定位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方向的,绝不是仅仅钻故纸堆。我们不敢讲以培养国学大师为目标,而未来的国学大师有可能从这里起步。
国学院能重振国学吗
就在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之际,学界也展开了是否需要重振国学的大讨论,在一片对成立国学院的赞扬声中,也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议。
上海学者王晓渔认为,20世纪20年代,北大和清华相继设立国学研究机构并取得成功,是因为当时条件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都受过完整的国学教育”,因此,今天的人民大学国学院受人力的影响,“将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学者钟叔河不太相信国学有危机。他说,这样的学校并不是首创,早在解放后,北大就有古典文献专业,5年制本科,杨牧之就是那里的学生。古巴比伦文字都有人破译,国学继承难道会无人吗?有人说,从小孩子起就要读《三字经》,照过去那样要他们背诵。我们当时从初一起就只读文言文,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读不通的,就是能背诵也没用,写不了文章。国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客观事实,有兴趣有天分的人自然会去研究它,根本不需要这样(办国学院)来培养。
作为人大国学院院长的冯其庸则认为:“国学院要做,就认认真真地做,做个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结果来。一定不能太急于求成。学生们大一大二要好好打基础,没有合适的课程,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国学院不可能办好。国学院请老师,一定要请真正的名师,人大要是自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老师,一定要舍得花重金请名师。”至于目前社会上关于国学的一些争论,冯先生表示,“有人问我让小孩子读经有什么用。我回答说,我小学五年级读经,现在觉得还有用。大家现在争论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什么内容,与西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说我们把传统的精华抓住,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就行了,这比回答国学概念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