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方言障碍,一位国际友人让翻译把要问的内容写在纸上,让当地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纸上,才解决了问题……事后,国际友人开玩笑的说,在中国恐怕每到一个小县城都要带一名特殊的翻译,否则是找不到路的!
今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是我国的普通话宣传周。虽然中国人口普通话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发展中仍旧存在五大瓶颈: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2/3的教师普通话不过关,电视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和影视剧南腔北调影响推广,地方方言在观念上形成冲突……
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地方方言曾难倒高级翻译
“正是因为我国地方方言的种类复杂、多样,以致于国外的一些游客戏称中国是翻译最多的国家。”日前,国家语委的从事普通话推广的一位专家马海林教授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给记者讲了一个笑话: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有几位国际友人在安徽省的宿松县逗留,随行的翻译是一个北京的年轻人,翻译听不懂当地老乡的话,就连简单的问路都无法交流。
最后,还是其中的一位国际友人想出办法,让翻译把要问的内容写在纸上,让当地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纸上,才解决了问题。事后,国际友人开玩笑的说,在中国恐怕每到一个小县城都要带一名特殊的翻译,否则是找不到路的!
我国地方方言种类的复杂、多样,造成了在学习和运用普通话时难度加大。在我国七大语系的方言中,除了80种较大的方言语系之外,又能分出上万种不同发音。在长江中下游,有很多农村即使仅几步之遥村民的口音也并不相同。甚至有的地方方圆一百里就能有一百种口音。
“全国各地方方言发音基础不同,使得其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难度加大。”马海林教授教告诉记者,中国有许多方言中“h”和“f”不分、“n”“l”不分、还有一些地方前后鼻音分不清、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这样,在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过程中,无形中难度就加大了不少。
9月6日,中国第七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此次发布会吸引了众多的媒体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语用司普通话推广处处长袁钟瑞提到: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每种方言又包含若干种次方言和土语。
“这种现状虽然让国际语方面的组织叹为观止,但是,它同时恰恰成了阻碍我国普通话推广的最大瓶颈。”袁钟瑞表示。
“千里迢迢”读成“千里召召”:2/3的教师普通话不过关
著名小品演员郭达是陕西人,他曾经演过一个老师教学生读拼音的小品,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把“麦子”的“麦”字读成“mai”的去声音,于是这位老师在教学生读拼音的时候这样说:“请大家跟‘饿’读,m—ai—mai,m—i—a子的mia。”老师的话音刚落,下面的学生也齐声读到:“m—ai—mai,m—i—a子的mia。”……
著名主持人倪萍曾主演电影《美丽的大脚》,影片中的教师张美丽则是把“千里迢迢”读成了“千里召召”。事实上,这些作品都是反映中国各地的一些教师没有掌握标准读法而闹出的笑话。
国家语言委员会对教师的普通水平有着明确的要求,这一点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感受最深,他们在毕业之前必须要通过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水平,而在职的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则最低也要达到二级乙等,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达到二级甲等,个别南方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的达标要求目前可以更低一些。实际上,全国的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普通话水平没有达到二级乙等水平,即使拿到证书的,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有一大部分仍然使用地方方言。
“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或者教师的水平不过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这一现象极大地阻碍着中国普通话的推广。”马海林教授忧心忡忡地说:“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义对于下一代来说远远地大于成年人,而学校显然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最好场所。如果教师们的普通话不过关,那么受影响的除了本身这外,更多的是那些孩子们。”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普遍话水平要不断地提高,在达标以后仍然有两个任务要坚持完成:一是在教育教学和校园内各种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二是要继续提高普通话水平。
“港味”、“台味”普遍:电视主持人普通话水平影响推广
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姑娘可心是个电视迷,她的偶像是“小燕子”赵薇。反复看过无数次《还珠格格》的可心,对于“小燕子”在剧中的一些经典句子早已是烂熟于心。明明知道读得不对,然而可心还是坚持像小燕子一样把“一丘之貉”念成“一兵之猫”、“一鸣惊人”念成“一鸟骂人”……
日前,可心的妈妈还给记者讲了一件更让她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次,可心看到赵薇在北京台的娱乐无极限接受媒体采访,说到最近她正在拍摄一部古装片,并且有特技的武打动作,拍摄中很是惬意……但是赵薇却一不小心把“惬意”读成了“xia”意。于是,可心从此便把“惬”字读成“xia”的音。“可见电视节目主持人、公众人物对于观众的影响有多大。”可心的妈妈感慨道。
“电视节目主持人承担着推广普通的责任,一些偏远的地区普通话语言环境很少,日常的交流基本都是方言,因此学习普通话只能是通过电视。”马海林教授表示:“如果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那么其不良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那么,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吗?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单纯地吸引观众,将主持人的形象及主持风格一味“个性化”,而很大一部分主持人刻意地模仿香港、台湾一些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这样不但字词的发音不准,断句都成了问题。这样的主持人在地方电视台为数并不少。例如原湖南卫视的李湘、何炅、李维嘉、娱乐乐翻天的几位主持,都存在着普通话吃字、吐字的现象。
今年三十岁的徐先生是在长江边上一个小农村长大的,他告诉千龙网记者,他们小的时候没有机会能够学习到普通话,后来是快上学的时候父亲买回来的一个收音机竟然成了他学习普通话的“启蒙老师”。单田芳的评书,小叮当的广播……一切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多少年过去了,再次和记者探讨普通话推广的话题时,徐先生感言:其实现在的电视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和当年那个收音机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很大程度上来说,电视里播放的东西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因此而言,电视主持人也就承担着推广普通话的义务。
影视剧南腔北调:影响人们对标准普通话的判断
2002年年底,央视黄金时间播出了著名笑星赵本山的《刘老根》,这部以东北口音为主要对白的电视连续剧创下了当时的一个收视高峰。一时间,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开始慢慢地接受了剧中的东北话,甚至有人一开口还能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干啥呀?”“拉倒吧!”“咋整呀”……
“采访不同方言拍摄的影视作品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较有影响力的东北方言作品《刘老根》、《东北一家人》、《候车室的故事》……还有陕西腔《西安虎家》……”原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的安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影视作品拍摄的十分成功,人们在认可它的同时也接受了它,例如很多人会在听完雪村的《老张开车去东北》之后,把“翠花,上酸菜”里的“酸”字读成卷舌音,而“干啥呀”、“俺们那旮瘩”等等这样的句子便在人们生活中常见起来。
此外,著名节目主持人、央视的名嘴倪萍主演的电影《美丽的大脚》、姜文主演的《有话好好说》等影视剧的台词均大量涉及到了地方方言,有人曾对倪萍的这一角色提出过质疑:“就连倪萍这样的名嘴都说起了西北的方言,那我们的普通话还如何发扬光大?”如果说教师的地方方言影响的是孩子们的话,那么影视作品的地方方言将影响更多的人了。
近几年来,各种方言的影视作品兴起,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标准普通话的判断。安老师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从影视艺术的角度看,各种方言的影视作品、电视节目是百花齐放,然而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看,这些作品却并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因为这些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对标准普通话的判断。”
继承还是摒弃:地方方言在观念上形成冲突
国家语委在三令五审地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仍旧提醒人们:地方方言也是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一个重要的象征。因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8月25日在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经并将继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
中国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以民族语言为依托的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特性。同时,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汉民族,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也形成了种类多样,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
中国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为坚持语言的平等及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根本上保障了各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使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各民族语言的使用作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
大力发扬方言的过程中,普通话的推广多少要受到一些影响,毕竟同时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80余种民族语言的国家来说并非易事。摘自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