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普通话学习网 > 信息资讯栏目 > 普通话测试研究 > 正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内容设置之我见

来源:普通话学习网    时间:2006-09-24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一项重要举措,自1994年开始以来,对加快普及普通话进程,不断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由于测试之初推出的作为普通话测试依据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它适用于语言有示范作用的行业人员”,而随着测试工作的不断拓展,应试人情况的日益复杂,越发感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复杂的测试形势的需要,应当进行改进。现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就题型、内容的重新设置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出现的问题

1. 总体而言,由于有文字凭借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大,无文字凭借的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使得一些对有文字凭借内容准备不充分,但说话语音面貌较好的人,得不到与平时水平相称的等级。极端的例子是普通话比较流利但文化水平较低的一些人,测试成绩竟不能达到三级乙等的最低分――60分。与些相反,一些方音浓重,甚至普通话思维也不太流畅的人,由于对有文字凭借的内容准备充分,而无文字凭借的内容扣分最多只有18分,所以却能考到比实际语音面貌要好的成绩。上述情况,在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方言区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2. 无文字凭借部分规定了话题,并采用的是单向说话形式,且对类似背书的情况只扣2分,这就为应试人尤其是无普通话环境,用普通话交流还有些困难的应试人取巧过关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先用母语方言把话题写出来,然后翻译成普通话,最后再背下来。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般情况下在任何场合都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的港、澳同胞身上。香港理工大学周柏胜、刘艺两位学者在《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课程论香港推普之困难》一文中就普谈到,目前,香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接受了普通话课程培训,并通过测试达到了普通话教师所应达到的二级乙等要求,但还是没有信心教授普通话课。

中国大陆的应试人一般用普通话交际没有问题,但可用此方法回避一些难点音,使自己得到比实际水平更好的成绩。也许有人会说,50个说话题目,如果都准备充分了,则应试人的实际水平无疑肯定提高了。而事实是,这50个说话题目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有重合之处,加之《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没有对说话内容做写作方面的要求,也没有要求规定时间内内容要完整,一些应试人就把本来联系不紧密,甚至互不相干的说话题目又合并在一起,诸如“我的朋友”基本上说的是“我的拿手菜”(只是用一两句话交待一下朋友来了,就做最拿手的菜给他吃),“谈谈社会公德”说的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更有甚者,把50篇作品中的内容也搬到了说话上,测试成绩上去了,但实际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深圳就有这类应试人存在,测试员们将之归入“会考试”型。

3. 测试内容没有针对行业语言特点,比如常用词语中测试占比例较大的表一的一些词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并不常用,如“唯物论”对于幼儿教师,“党性”对于窗口行业服务人员,“导航”对于公务员等等,而占比例相对较小的表二的一些词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却很常用,诸如:“拘捕”之于警察,“黄芪”之于中医,“真挚”之于语文教师,“函数”之于数学教师等等。再看所选的50篇作品,多为文学类,对于语文教师、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和从事播音、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配音的专业人员比较合适,而与其他职业的语言关联则不是很大。而50个说话题目多数更是远离各行业语言生活,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种设置造成了学与用的脱节,反映在测试上就是应试人的测试水平与平时所用普通话实际水平的脱节,精力、时间付出了,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4. 普通话测试设置了朗读单音节字词和朗读双音节词语两项内容。它们均出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表一和表二所列内容。这些字、词语的意义、用法等对于北方人来说,理解起来不太困难,而其中一些字、词语包括一些轻声、儿化词对于南方方言区人尤其广东方言区人来说,则不是闻所未闻,就是从来不用,即使说普通话时也用同义词代替。诸如:“踹”、“闩”、“岔气”、“烟卷儿”、“榫子”、“地道”(轻声)等等。于是学习时把许多力气花在了这类自认为不懂的字词上,考试时,不常用的读对了,许多自认为早已经懂了的常用词却因潜伏着自身方音问题而读错了,得不偿失。

二、 题型、内容设置建议

1. 根据不同行业设置不同题型

中小学语文教师、专门从事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教师、对外汉语教师以及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不仅具有语音的示范性,而且要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字、词对学生施教,读字、词时声音是否立起来,声、韵、调发音是否到位,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是否都读得准确,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音。因此,读单音节字、词和读双音节词语应是对他们考查的必须内容。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从事电影、电视剧、话剧表演和影视配音的专业人员,以及将要从事上述职业的毕业生,虽然没有教学任务,但他们所从事或将要从事的工作对语音有非常高的要求,字、词读音的小小误差就会影响一句话乃至一段话的质量。上述两项内容也应是他们的必考题目。其他人员都是通过话语影响其他人,上述两项内容可以放到作品朗读和谈话两项考查。而对于那些文化水平很低,从事工作很少与书面文字打交道的人,则应该只测试说话一项。

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字、词读得准才谈得上句子准。把字、词读准是纠正方言的第一步。但是否作为测试内容,应因工作特点分别处理。这样,既避免了前面所谈测试中第四项问题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第一种问题出现的可能。

2. 增加双向谈话一项,并加大所占分数比例

前面所谈香港部分将要从事中、小学普通话教学的教师之所以测试过关还没有信心教授普通话,据调查,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普通话表达能力不够,普通话思维不流畅。据了解,香港普通话测试用的也是大陆测试题型。普通话表达能力不够,测试却达到了二级乙等,说明对于特定范围的人来说,目前的测试对普通话思维的考察太欠缺了。如果增加此项内容,则可将他们的学习重点从单纯的语音记忆转移到兼顾表达能力上来。同时,也可避免前面所谈一些“会考试”者的“投机取巧”,使其水平在无“准备”情况下,真实反映出来。同时,也避免了由于此类问题发生,其他应试人对测试员不必要的误会。

3. 根据不同行业确定不同测试内容

目前,我国普通话的目标是使普通话成为各行业工作用语,作为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起基础作用的学校,其奋斗目标也是“在实现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和集体活动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干部师生在校内其他场合也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从而“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而从国情看,也只有少数地区或社区人员生活用语都使用了普通话,多数地区还只是工作时使用普通话,生活用语为方言。因此,普通话测试内容也应仅仅围绕应试人的语言生活,使测试反映应用,而通过测试前有针对性的学习,又指导应用,真正提高应用水平。

具体操作上,作品朗读:语言教师篇目可以选自中、小学语言课本,其他科教师以及其他行为人员选择与所教专业或所从事职业有关的文章。说话题目:各行为都要充分体现所用工作用语,教师除此之外还要体现集体活动用语,即设置使普通话成为校园用语的各种话题。

诚然,任何话语、文章都有基本的词汇量,这些词汇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又能组成无数个句子。但是,在具有某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再对这种语言的发音进行纠正,不同于初次学习这种语言,并没有生成性。基本的词汇读对了,组合到句子中不一定读得对,还必须纠正在话语组合中的发音习惯。如:“学生”中“生”读对了,而“生活”中“生”的正确读音,并不会因此脱口而出。并且,任何话语、语调等因素。所以,如果测试内容的设置,能贴近到各行各业人的普通话语言生活,定能收到“事倍功倍”乃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圳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常艳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