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普通话学习网 > 信息资讯栏目 > 普通话测试研究 > 正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一项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来源:普通话学习网    时间:2006-10-06

“说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重头戏,特别是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开展,全国各地在实际测试中大多都取消了“选择判断”一项,而把该项的10分加到了“说话”一项中,这样,“说话”就占了整个测试的40%。从测评一个人普通话口语水平的角度看,这样的调整是有道理的。因为“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自然的语流状态,同时它又涉及到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方面,而此三点正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语言素质,也最能衡量出一个人的口头语言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测试中我们也逐渐发现“说话”一题存在问题最多,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并加以解决。

首先是“说话”的内容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说话的目的是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怎样理解“说普通话的能力”呢?单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语音、语汇、语法,甚至还包括修辞和逻辑以及观察、分析、理解、记忆等思维能力和语调、气息、表情等语用能力。但是,我们的测试目的并不在于测试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一点从“说话”的三个测试项目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㈠语音面貌,占总分的30%(按调整后的计算,也有的地方占25%),㈡词汇、语法占5%(按调整后的计算,也有的地方占10%),㈢自然流畅占5%。这就是说重点测试的是应试人的语音状况,即说话的形式,而不是说话的内容。这一点《大纲》也做了明确说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就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这样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在实际测试中由于“说话”;里没有“内容”测评一项,同时应试人普遍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再加上绝大多数应试人都带有真正的“应试”心理,因而在“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忽略了说的“内容”。测试时常出现词语贫乏,语句组织过于简单,冗余成分过多,甚至相同的语句不断重复的现象。因而造成了单位时间里出现的词语量明显不足以及文不对题等现象。甚至在测试中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开头一两句点题,还有点个性,符合题目要求,接下来就是“异口同声”了。

例如:讲《我的爸爸》“我的爸爸50多岁,为人很善良,对我很好。他特别会讲故事。还记得小时候他给我讲的猫捉老鼠的故事——从前猫并不吃老鼠……”,于是就讲起了朗读材料中猫捉老鼠的故事。不但我的爸爸会讲,我的妈妈、我最尊敬的老师、我最尊敬的人、我最要好的朋友等等,都会讲这个故事;我的业余生活、我的业余爱好、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得意的一件事也是讲猫捉老鼠的故事;我的童年、童年趣事是听猫捉老鼠的故事;一次难忘的旅行是导游讲,我所在的集体是同事讲,谈谈邻里关系是对门的大伯讲,就是讲学习普通话的体会也要讲……于是说话的主体部分就成了讲猫捉老鼠的故事。类似的情况还其他种种形式。

测试员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测试标准也无从下手进行裁决。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应试人叙述故事,而是他们利用现成的语料,过于集中地准备一两个故事,这样就势必降低了测试的效度。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可能全面地测量出一个人运用汉语母语的水平,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既然是语言水平测试,必然要涉及到词语的掌握、语法的组织和运用。仲哲明先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指出:“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主要是指从方言转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即应试人按照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既然这样,那么像上面测试中出现的现象,应试人凭借现成的文字材料,避开了说话时临时选择词语组织语句的问题,使应试人语言运用的区域大大缩小,因而也就降低了测试的效度。

类似的现象还有就是“背稿子”的问题。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关单位和个人都很重视,为积极做好应试准备,有的单位会组织人力把说话的50个题目都写成文章,让应试人去背。如果应试人能够把50篇讲话稿都背下来也还算好,起码能达到“促进普及,逐步提高”的目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应试人会来个“以不变应万变”,只准备几个材料,测试时变通一下就可以了。如“猫捉老鼠现象”。

孙修章先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研制与实践》一文中说道:“说话是口试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是测试的主要项目。说话测试难在于稍作准备后既要说得言之有物,又要标准、规范。对于普通话水平不高的人,这两项要求难以协调,照顾了标准,说不上几句话;顾了内容,顾不上标准。这样,说话测试就能真实地了解受试人的语言状况,这是其他几项测试不能代替的。”但是,如果出现了背稿子现象,像孙先生所说的这种境界就无法实现了。

由上面的两种现象可以看出《大纲》在测试规则的一些细节上还不够完善,让有些人有“机”可乘。背稿子虽然在《大纲》中规定了处理办法,但是显得力度不够。有应试人说:“我虽然是‘背着’说话,但是这一项最多扣我一分,其他方面就会少扣很多。”这笔帐他算得很精。的确如此,面对这种情况测试员往往觉得很不公平——他明明不是在“说话”,而是在“背话”,已偏离了《大纲》的要求,但是他往往却可以得较高的分。这样不但使“说话”的效度大大降低,而且测试的信度也大打折扣。受试人不能自己有效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而是过多地借助现成的语料,因而也就无法更好地表现出他“说普通话的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㈠.仍然将说话定为40分;

㈡.将语音面貌项定为20分,保持原评定标准;将其余的20分适量分配到其他评分项中,应该强调的是,各项分值不必逢十逢五,只要适量就可以。

㈢.增加说话内容一项,该项共6分,分三档:

一档6分,紧扣话题,有较丰富的内容;

二档5—4分,主题稍有偏离或内容不够充实,有较多的重复话语和冗余成分;

三档3—2分,完全偏离主题,内容空洞,有过多的话语重复及冗余成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项实际操作也并不难。当然,这一项主要通过定性来评判,不宜做量的测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以量评为主,以质评为辅的一种测试活动。在实际的测试中,像朗读中的“方言语调”、“语速”项以及说话中的“语音面貌”项,都有定性的分析和评判。说话内容也完全可以做定性分析和评判,这一点,测试员是不难把握的。其实,许多事物都是可以通过定性来做“模糊”评判的,从模糊学的原理上看这也是合理的。

㈣.在“自然流畅”一项中再增加2分,分为三档:

一档7分,自然流畅;

二档6—5分,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轻微的背稿子的表现);

三档4—3分,语速不当,话语不连贯;说话时间不足,必须主试人用双向谈话加以弥补或背稿子现象比较严重;

㈤.晋级限制:⑴内容一项,如定为三档就不能进入一级;⑵自然流畅一项,定为三档就不能进入一级。这样就可以限制一些不会“说话”的人进入高级档次。

㈥.加大说话题目的投放量。既然是“稍加准备,在常态下的自然说话”,加之投放时又可以有2选1的自由,那么就应该增大题目的投放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写稿子”“背稿子”的现象。

怎样界定说和背?虽然说话和背稿子在表述上不好界定,理论界对此研究得也甚少,但是,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应该清楚。第一,说话的语调比较自然,呈自然状态;背稿子类似朗读,语调上带有明显的修饰性。第二,说话和背诵语体色彩不同。说话呈口语化状态,多选用口语化色彩较强的词语,句式上短句较多,修饰成份较少;背诵书面语色彩较强,长句及修饰成份较多。(当然不能认为只要使用了书面词语就是背诵,还应结合具体的语调。)另外,说和背这种不好“言传”的语感,却很容易“意会”,大凡经过培训的测试员都能够感受到说与背的不同,操作起来并不难。

其次是关于词语、语法问题。这个问题在《大纲》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分三个档次进行扣分处理。但是“词汇、语法不合规范”的说明还是有些含糊。于是在实际测试中就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按词语搭配、句式结构来处理;二是按方言词语、语法来处理。这两种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前一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话人难免会有词语搭配不当、用词不准、表述不清、句式不够完整等情况的出现。如有人在说话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①“通过这次普通话的学习,使我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②“有一次在台上演讲,看到大家给了我那么多的掌声,我很受鼓舞。”分析一下可以看出,①句是句子成份残缺,②句是词语搭配不当。虽然都有问题,但是并没有影响言语的交际功能。如果这样的句子在说话中出现一两次,就按“偶有词汇、语法不合规范”来评判而扣掉1分,这着实难为了说话人。我认为以考核语音形式为主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以“偶有词汇、语法不合规范”来检测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后一种情况则不然,虽然它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却能反映出一个人还没有很好地完成由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变。所以二者是不能同等对待的。例如:“我假期去过一次北京”和“我假期有去过北京”。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前者“一次”使用不够恰当,后者“有+动词”是典型的方言语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测试员区别什么是词语搭配不当和句子残缺,什么是方言词语和语法并不难,特别是测试员和应试人都具有相对的地方性,所以也还是比较容易界定普通话和方言的。当然,对待方言词语要谨慎,特别是那些当前在社会上比较活跃、还没有进入普通话语汇的词语以及是普通话还是方言词语、语法界限不十分清楚的,要从宽处理。那么我们在测试中就应该区别对待这两种情况,以便更好地反映出应试人是语言组织的问题还是方言问题。

另外,由于取消了“选择判断”一题,使“考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程度”的指标完全落在了说话中,因此,也应该增加说话中“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一项的分值。所以这一项的计分档次是否可以这样调整和描述:

一档7分,词汇、语法合乎规范,无方言词汇、语法现象;

二档6—5分,偶有方言语汇、语法现象或常有词汇、语法不合规范现象;

三档4—3分,屡有方言语汇、语法及词汇、语法不合规范现象。

这样处理后,将普通话不规范的词语、语法和方言的词语、语法区别开来,应该能够更准确地表述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同时加大了处理方言词语和语法的分值,有利于对普通话水平的考核。

在实际测试中各地出现的情况是很复杂的,虽然各地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是,问题总会是有的。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测试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和应尽的责任义务。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基本国策,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一项重要举措。因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将会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既要有科学的测评方法,又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每一个测试员都应该在实际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从而使之更加科学化,促进推广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广东省江门五邑大学 郭景儒)